第二百九十六章:临海听风的于家(2 / 2)
远处的快艇,插着鲜红的国旗乘风破浪。
沙滩上,孩童在玩沙、戏水,尽情享受着这个暑假的欢乐。
于是带着安逸往南走,远离了民宿与喧嚣。
偶遇一对正在拍婚纱照的小情侣,还饶有兴趣地围观了两分钟,然后继续走。
越往前,人越少。
“这个村子真惬意。”
“对啊。我小时候每个暑假寒假都会回来住。”
两人往回走,慢悠悠晃到家。喝了一杯茶后,于是的叔叔于昀和婶婶叶宁下班回来了。
简单聊了几句,就开始吃午饭。
饭后,叔叔和婶婶又去上班了。二老和于是、安逸都去午休。
一个小时后,四人又在小院子里坐着闲聊。可没多久,二老又催促于是带安逸到古城走走。
古城离海边也近,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到。
这座古城是近代中华国海防的军事要塞,是鸦片战争肇始地,建城有六百多年了。
全城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北门于明万历年间被堵塞,每个城门上建有一座敌楼,两边各设两个警铺。
城外东、西、南三面,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宽5米、深3米的护城濠。
自明初建城以来,古城一直担负着深港地区的海防安全,多次抵御和抗击了葡萄牙、倭寇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是明清时期反抗外侮、捍卫主权的主要海防堡垒之一。
在2001年6月25日,古城被中华国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于是和安逸牵着小手走进古城的街区,复古的感觉扑面而来。
因正值暑假,所以来来往往的行人众多。往里走,每一个转角都给人不一样的惊喜。
古城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不知隐匿着多少的历史光阴。满目林立的各色客栈里,又不知有着怎样荡气回肠的故事。
于是带着安逸把这座小古城走了一圈,然后回到海边。
盛夏的午后与上午、中午有所不同,因为你会听到各色热情的吆喝声。
两人坐在海边的一家奶茶店外面的小院子里喝着奶茶、吹着海风,看太阳慢慢落下、看余晖染红半边天。
最后,牵着小手回家。
于家人陆继回来,于是把安逸正式介绍给家人。
于家大伯于滨六十一岁,看起来憨厚老实。大伯母肖梦兰与丈夫同岁,一样的曾经是公职人员。退休后二人在新区开了家小店,生意不好也不坏。
他们的儿子,于是的堂哥于思睿也是公职人员,今年三十岁,未婚。他是那种看起来非常成熟稳重的人,也是女孩子较喜欢的丈夫类型。
于是的小叔,也就是中午回来吃饭的于昀,是附近一所高中的校长。婶婶叶宁是学校的高三班主任,所以两人平时都很忙。
而他们的儿子,也就是于是的堂弟于兴宇,今年二十五岁,阳光帅气,大学毕业后就和他的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外语培训中心。
于是把人介绍完,于家人就围着这个五官俊美、身材高大,眉宇间英气勃发的男人使劲夸。
安逸本就会说话,哄人那是一套一套都不带重复的,没多久就把于家众人哄得眉开眼笑的了。
于是吃吃偷笑。
安逸给她使眼神,于是就给他解围:“爷爷奶奶、大伯大伯母、叔叔婶婶,我们边吃饭边说话吧。”
寻常百姓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
中华国人,大多喜欢在饭桌上交流感情。包括做生意,又有多少是在饭桌上才谈成的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