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作者君写文前的猜想,凑字章节(2 / 2)
此处不得不提一下惨绝 人寰灭绝人性骇人听闻的王皇后萧淑妃人彘案,如果此事为真,那真要为王皇后、萧淑妃鼓掌喝彩,被打百杖之后砍下四肢泡在酒瓮里数日后才死去,还有力气诅咒阿武,此乃骨骼惊奇天赋异禀,莫不是二位偷练了什么强身健体的法术?因为普通百姓可能不到一百杖就要去领孟婆汤投胎去了。
咳咳咳,又跑偏了,扯回来。
这八年阿武很忙,老公身体不好,朝堂事务繁多,孩子嗷嗷待哺(当然有乳娘),肚子还不休息,阿武身体真的是棒棒的,在婴儿死亡率奇高的古代,阿武生了六个只天折一个,说明底子真是好。662年李旦出生,665年太平公主出生。阿武终于不生了。虽然高宗还有其他没有被人记住的妃嫔,但无有子嗣记载。阿武无疑是独宠的那一人。
高宗为什么突然要废后?
正史上罗列了两个原因。其一武皇后得志,专作威扬,高宗欲有所为,动为武皇后所制。高宗不胜其忿。这几句话怎么理解呢阿武得志了开始翘起了尾巴,高宗让她往东她偏要往西,高宗想嘿嘿嘿开个车,阿武嫌他身体不好秒射把他踹下床,咳咳咳,开个玩笑。字面意思就是阿武腰板硬了后宫全是她的天下了在高宗面前作威作福,高宗看上个小娘子阿武把她打出去了高宗很生气!咳咳咳,好了不开玩笑了。说实话我不太理解这句话。主流的解释是阿武趁机窃取了高宗的权力,处处挟制高宗,让高宗很生气。那么阿武有没有这样的能力?
阿武在太宗身边侍奉笔墨,最早的政治启蒙应是由太宗开始,回到高宗身边后在高宗授意下更深入接触朝政,从一个小秘书成长为了高级秘书,从小工变成了熟练工,当时朝臣对此是否有大规模抗议呢不得而知,被史书推出来的只有上官仪。(是否还有其他大臣也有这样的看法,不得而知,或许是有的,但应该没有掀起大的风浪,总不能明目张胆向皇帝争权力吧)
继续回到阿武高级秘书生涯,有研究发现高宗一生不曾宠信过大臣,从登基后瓦解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贵族集团,此后未曾有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臣出现,权力被他牢牢攥在手里,那阿武有没有可能窃取权力,在朝堂上挟制高宗私以为难度其实还是很大的。首先阿武要笼络朝臣,而且得是重臣,这样才有可能挟制到高宗。比如高宗觉得某楼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该升个官了,找来中书省一把手或者二把手,让他拟个旨,中书省回去写了个制诰,大小官员排队签了个名,送给皇上审阅,高宗看了觉得可行,可阿武不喜欢楼主,不让高宗下诏,高宗不听,画了个可表示同意,然后送到门下省,这时候阿武就该赶紧跟门下省一把手打招呼,让他们驳回,门下省一把手召集大小官员开了会,审查诰书是否合适,正开会呢阿武派人来传话,门下省主管寻思着这事要是干了将来被人泄露出去再被御史参一本可能就要去领孟婆汤了呀,这事不能干,所以会议结果同意,大小官员排队签了个名,把下令年月日的日空着,发回去让高宗亲笔把日期填上,然后拿回来抄两份备案,再发到尚书省执行。于是某楼主升官了!鼓掌撒花!
哈哈哈,楼主就是开个玩笑。
高宗体弱又不愿依附大臣,阿武的身份就变得有些敏感,当时未有二圣手拉着手上朝,阿武的阵地应在后宫,侍奉高宗批阅奏章与高宗探讨朝政,高宗应是主导,也不会允许阿武私下与朝臣往来,阿武也未必敢如此僭越。她与高宗应是共同体,高宗的意志就是她的意志。那么如果事情发生在后宫那性质就有可能变成小两口吵架有了分歧,那么作为国之栋梁的上官仪怎么就猪油蒙了心要把这事上升到政治高度呢?
上面说了,高宗逼死长孙无忌之后上官仪平步青云的来到了中书省二把手的位置,那真是光宗耀祖春风得意,高兴地早上上班都是意气风发,同事都夸他有如谪仙,嗯,看来上官仪老了也还是帅哥。如此皇恩浩荡,上官仪还有啥不满足非要撺掇着高宗要废后。说他不满意阿武干预朝政这不是应该先奏请高宗严格管束皇后把权力交给自己吗?废了阿武还会有别人的呀。
再者说高宗废了阿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虽然阿武家底薄,要废也就废了,但是会不会这话一出口各大贵族立马盘算着把自己闺女塞进来。
当时高宗怎么想的没人知道,是不是真的就大义凛然地把锅推给了上官仪,上官仪是不是真的怂恿了高宗,这是个迷。
高宗废后原因其二是因为一个道士,郭行真。
4、郭行真
此人乃道士一名,官史没有详细记载其身平。废阿武案他是个祸因之一。
先说双束碑。显庆六年(公元661年)二月,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敕使道士东岳先生郭行真到泰山建醮造像,立碑纪事,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鸳鸯碑”。
“鸳鸯碑形制奇特,碑身是由两块同样尺寸的条石并列组成,故称。又名双束碑。碑文分别是本年以及后来的南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时到泰山行斋建醮的题记。据泰安市博物馆米运昌同志考证:武则天任皇后时与高宗”内外并称二圣”,该碑双石并立或可能正是出于武氏之授意,体现了她与高宗同治天下、二圣并尊的政治用心。[参见《武则天与鸳鸯碑》(载《知识与生活》1985年第5期) ]。鸳鸯碑是泰山南麓现存惟一完整的唐碑,原立于岱岳观(今废,故址在王母池西北),现移存岱庙东碑廊。(这段直接粘的)
这段文字就是说高宗和阿武让他主管建了座碑,这属于道教活动,就不细说了。
然而后来郭道士突然改信佛教了,还被佛教记录在了佛教小百科全书《法苑珠林》里,当然是个反面教材。
法苑珠林,凡百卷(嘉兴藏作-二( )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 ~683)所著又作法苑珠林传、法苑珠林集。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本书为一-切佛经之索引。系道世根据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而编集,具有佛教百科全分为一百篇六六八部,概述佛教之思想、术语、法数等,博引诸经、律、论、纪、传等,共计四百数十种,其中有现今已不存之经典。又以内容之不同而分类,故使用极为方便。其引用之文并非照经文抄录,而系录其要义。为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珍贵之一部书。(来自网络百科)
法苑珠林第五十五卷妖禍乱众第四:
“又至龙朔三年。西华观道士郭行真。家业卑贱宿素寒门。亦薄解章醮滥承供奉。敕令投龙寻山采药。上托天威惑乱百姓。广取财物奸谋极甚。并共京城道土杂糅佛经偷安道法。圣上鉴照知伪付法。法官拷挞苦楚方承。敕恩恕死流配远州。所有妻财并没入官。是知所习非正衅逆相仍。左道鄙俗斯辱频兴矣。敕道士朝散大夫骑都尉郭行真。器识无取道艺缺然。为其小解医药薄闲章醮。当为皇太子弘。疗患得损。录其功效。叨授以荣班缘前驱使。妄作威祸兼以交结选曹。周旋法吏专行欺诈。取人财物遣营功德。隐盗尤多。朱紫莫分。而伪敷至教。菽麦讵辨。而潜读禁书徒知仆妾。是求庄宅为务。虽灵溪千仞。何能荡其秽质。神丹九液。岂可练其瑕心。擢发未数其愆。刊竹宁书其罪。论斯咎衅宜从伏法。以其参迹道门情所未忍。可除名长配流爱州。仍即发遣令长纲领送至彼。官司检校不得令出县境。其私畜奴婢田宅水恺车牛马等。并宜没官。”
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西华观道士郭行真道家业务不错还颇通医药,给太子李弘治病有功,被封朝散大夫、骑都尉,一个是散官官阶,一个是勋官官阶,非实官,就是皇上跟前侍奉的道士,龙朔三年就是663年,郭道士改信佛教,把佛教经义拿来跟其他道士合作加进了道教经典里,完成了佛教和道教的有机融合,啊呸,侵犯了佛教的著作权,当时佛教和道教争个不休,各家经典就是战斗法器啊,郭行真此举就像白娘子调皮偷吃了法海一颗仙丹,惹得法海非要害她夫离子散,哎哎哎又开始胡说了!正回来。
郭行真不光祸害佛教,同时还仗着皇帝命他做法投龙寻山采药,作威作福欺骗百姓趁机敛财,圣上即高宗很生气,把他绳之以法,他被胖揍一顿招认了罪行,留了一条小命被流放了。官司检校不得令出县境。其私畜奴婢田宅水础车牛马等。并宜没官。就是被抄了家产和妻妾奴婢,送到流放之地,没有官府命令不得出县境。
那么,664年他是如何潜回皇宫跟阿武行压胜之事呢?法苑珠林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他直接出现在了皇宫。此又一疑点。难道跟阿武有一腿被悄悄接回来打算诅咒死高宗跟阿武双宿双栖咳咳,开个玩笑。是否郭行真还没到发配地就被赦免召回了长安重获圣宠史书没有记载,另如果这样道世法师写这段不是啪啪打脸吗,这章说的是妖禍乱众没有好下场啊喂。不过史书里他的结局倒也真是没有好下场。
5、李忠
写了这么多,终于写到这个倒霉孩子了。官史记载因为上官仪曾给时为太子的李忠当过太子中舍人,这个在上官仪那里说过。所以李忠因上官仪被牵连,以谋逆罪赐死,此处着重写明是阿武让人干的。那么李忠做了什么?
李忠,643 年出生,高宗长子,出生时爷爷太宗老高兴了,可惜生母地位低下,649年太宗去世老爹高宗接班,650年被封为雍州牧,就是皇宫所在地行政区长官,噗,开个玩笑。652年被立为太子,因为王皇后死活不生娃,不不,是生不出娃,不不不,是没有娃,所以立了长子。如果王皇后有了儿子他也是分分钟让位的节奏。
不过最后他让给了继母阿武的儿子李弘。655年阿武逆袭成功,656年李忠改封为梁王,让太子位给李弘。摊手,谁让他没有皇后娘呢。
那一年他12岁。并授任李忠为梁州都督(一作梁州刺史),赐实封两千户,五色绸两万段,豪华宅第一座。同年,改任李忠为房州刺史。
老爹毕竟是爱子的。虽然太子不让做了,但还是亲王,食封两千,两千户百姓养他,豪华别墅一套,五色绸两万段,在唐朝这是可以用来交易的实物,相当于钱。待遇多好啊。只是李忠不明原因的终日惊恐不安穿女人衣裳自己给自己卜卦,660 年事情败露,高宗很生气把他废为庶人,迁到了黔州,就是现在湖北恩施。猜测是因为地位落差太大心里不平衡所以在一些行为上寻求心理平衡,总之就是惹高宗讨厌了。这一年他17岁。
身为庶人的李忠每天做些什么呢?不禁想到了中宗李显,在房州的日子他都在干些什么,没有好好读书是肯定的。
根据史书记载显示,李忠是个心理脆弱的孩子,被废为庶人只能进一步摧垮他。被发配到黔州反省,应该逐渐被人淡忘,没人再提起他。然而664年,上官仪入狱身死后他也被赐死了。罪名是谋逆。
比较起来李忠基本上对李弘不构成任何威胁,娘家没有任何能让他利用的势力,还被高宗讨厌,大臣们估计都看不起他,安安稳稳当个庶人到老到死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为什么要提前被杀?是为了阿武杀上官仪找由头?
单从他的经历看,高宗对他还是有父子之情的,只是他自己不争气落得个庶人的下场,660 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史书也没写,能够从亲王被废为庶人,高宗对他该有多失望。那664年他是否又故态复萌把自己作死了?因为时为宰相的上官仪实在没有理由跟李忠谋逆。
废阿武案就这样结束了,这里面那个突兀的大宦官王伏胜,没有其他任何资料,没法深究,既然名字被留在了史册上怎么也得提一提,只能说明他在这件事里有自己所仰仗的利益集团。因为他干的这件事表面上为了高宗免遭毒妇迫害,实则有离间帝后之嫌,前面说过有史书记载王皇后因厌胜之术被高宗厌恶,如果是真的, 那阿武脑子抽了,上赶着触高宗霉头。如果王伏胜是诬告,那就立马去领孟婆汤吧。因为是不是诬告很容易查清楚。高宗连查都不查就直接相信了,还发怒找来上官仪要废阿武,这不是应该先把阿武交给有司调查吗?
上官仪事发,与其关系密切的一批人也贬得贬,降得降。在唐朝做官就是这样,不晓得神马时候就被赶出长安了,有些人甚至一生反复遭到贬適,比如某某大诗人啊某某大文人啊。
综上所述,废后案以及上官仪的死都十分蹊跷,怎奈史书不肯这清楚讲明白只能让我等乱猜。抛开史书我更倾向于上官仪、李忠也许并没有那么无辜,或许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等等,废阿武案还有野史,说的是阿武不喜高宗宠爱她的姐姐和外甥女也就是著名的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母女两,二女共侍一夫,高宗甚至要把阿武废了立魏国夫人贺兰氏。那那那,以后他要牵着贺兰氏去上朝!!! 放着阿武这个熟练工不用,再去费尽心机调教一个小姑娘 !这段历史我就不去考证了,在我这里这个归为野史。
高宗不会把权力下放给宰相们的,就算他死的时候也没这么做。
6、后记
胡说八道哕嗦了这么多,都快忘了自己是要说啥,赶紧理了理思路把正题找回来。
上官婉儿因上官仪参与了废阿武案失败被送入掖庭,这才有了我们能YY的故事,所以一直以来上官婉儿就背负着认敌为亲有悖人伦的骂名,总是在阿武的英明神武下主动放弃了血海深仇,那如果上官仪的死并不无辜呢?
好像这对剧情发展不太重要。好吧,上官仪死后直到上官婉儿十三岁为才人这一段历史是属于阿武的,这不重要,上官婉儿为才人以后的历史太过简略,无法找出蛛丝马迹,至于野史,是不会出现在YY里的。从个人角度来看,阿武是最能护她周全,又最能给她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的人,她能够发掘,赏识并且提升上官婉儿的才华,而上官婉儿在阿武身边的二十八年应是最安全最幸福的时光。
那么时间来到神龙政变,上官婉儿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并没有出现在正史里,不不不,她几乎没有出现在任何重大历史时刻,但又好像任何历史时刻都有她的身影在,因为她好像是阿武的影子。好了言归正传,这个重大历史时刻上官婉儿在干嘛?她是充当了太平公主的内应还是在阿武身边自始至终陪着她?她有没有参与政变而背弃阿武亦或者阿武早已知晓只是顺应事态发展?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阿武的时代结束了,她不可避免地苍老,无法再承担江山重担,这一切只不过是时间到了。不管后世如何评论,不管政变如何残酷,我想阿武在人生最后的那段时间应该是没有遗憾的,她幼年丧父,经历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四岁入宫,在太宗身边接触了复杂高深的庙堂,在感业寺的五年,修身养性,再次回到宫廷,生儿育女母仪天下,甚至能够与她的丈夫分享大唐江山,命运总是对她十分优待,又或者她一直在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那见证了阿武最辉煌的时代的上官婉儿又该处于何等位置很难说得清楚。她对阿武想必是一种信仰。
那么阿武为何最后非要选择李显继位,且中宗继位后便册立了上官婉儿为昭容,并为上官仪平反。难道这就是阿武为上官婉儿安排的结局为何不让她出宫恢复自由?
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我们知道结局的基础上的猜测,也许当时没人会想到历史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再说阿武死后她所属的阵营。她的情形与阿武初入宫时很像,朝中势单力薄,没有复杂的家族背景,能够全心全意做阿武的纯臣,而阿武也无疑是一棵能够依靠的大树。那皇帝换了中宗李显,虽然他没有继承他娘的才智,但是皇权在握,而且名正言顺,上官婉儿也必须依附他才能站的更稳,她该是最不希望李显死去的人。至于武三思,咳咳,科普一下,他爹武元庆,阿武同父异母的兄长,曾任龙州刺史,武三思649年生人,长上官婉儿15岁,史称她与武三思私通保求政治前途,不能理解为何放着李显这棵又粗又壮的歪脖树不靠,李显明明很宠她。
墓志说明她属于太平公主阵营,她死后受到的待遇也证明了墓志,因为现在发现的墓葬疑点重重,那上官婉儿的死极有可能是被韦后一党所杀,因为李显死后安乐公主立即拥兵危及李旦和太平,上官婉儿是否就是死在这场混乱之中,毕竟上官婉儿三次进谏反对安乐公主当皇女,被安乐公主记恨也是有理的。当然这是我不负责任乱猜。
上官死后,太平公主遣使吊唁,哀恸异常,直到上官死了这么多年后世人才知道太平公主与她情谊非常,然而又更加令人惋惜,太平公主始终不是阿武,她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代替阿武给予上官安稳的命运,毕竟连她自己都难以逃脱厄运。(太平是我无法深究的人,她是最像阿武的孩子,帝国最受宠爱的公主,如果抛开她最后的结局,她的前半生无疑是幸福的,薛绍虽然没有功业但他们有四个孩子,薛绍受牵连死后很难揣测她对阿武的态度,但她的第二任丈夫似乎也并没有让她有什么不满,她又生了四个孩子,看起来她是接受这个丈夫的,直到阿武放弃了皇位逐渐走向生命终结,太平是否把神龙政变当做向阿武的报复不得而知,但自此后她走上了阿武的道路,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时局推动,中宗势弱,作为李唐宗室她责无旁贷,但权力最终并没有青睐她,或许有时候她缺乏的正是阿武的杀伐果断。我不能原谅她没有保住上官,而是在她死后才哀恸。当然也许就像是上面说的,也许当时谁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另没有太平公主墓葬的任何线索,有人说没有人为她收尸,但是安乐公主和韦氏尚有墓葬,所以颇为奇怪。
上官婉儿这一生在正史里笔墨并不多,然而就是寥寥数笔却让她的人生令人神往浮想联翩,惊世的才华令她光华闪耀,如果阿武如日,那她便是灼灼月华,日月当空,令后人仰望。
至于上官最后的感情归属,阿武是她仰望的人,与欲望无关,太平是她爱而不可得的人,无论出于政治还是同为在政治漩涡里挣扎的女人,惺惺相惜或许是她们最合适的情意,她与太平地位权势身份的差距注定只能遥遥相望。喂,说好的同人文呢咳咳咳,就是不原谅李太平,楼主是很有原则的。
注:以上都是不负责任乱猜,有错误有遗漏,如果日后发现或许会加以修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