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路遇冯庸(2 / 2)
翟文的轿子入了城,很快见到张文锦,张文锦听到王信的答复,脸上露出微笑。
“不知大人有何安排”翟文忍不住,还是主动问了起来。
张文锦这回没有隐瞒,透露道:“冯胖子肯定是呆不住大同,之前我当众询问他是试探,他的反应,说明他没有决心胡来,既然如此,回去京城是他最好的归宿。”
翟文恍然大悟,难怪张御史那天突然,张御史并不是轻易得罪人的性格。
“那如果冯庸走了,大同怎么办交给王信”翟文不可思议。
张文锦听到翟文天真的说法,啼笑皆非,笑道:“王信嘛,我打算让他也回京一趟,自证清白。”
“啊为何”翟文越发惊讶。
“对他是好事,就看他怎么看待这件事了。”张文锦不再多言。
如果王信真是个忠臣良将,那么此次能顺从的归京述职,向朝廷明言,不光是让实情水落石出,更表露了他的忠心。
至于让他回不回雁门关,又或者如何奖励他,当然是朝廷的安排,这对他未来有好处
如果他有野心,必然就不愿意听自己的吩咐归京,甚至心生不满。
所以此人是真忠臣,他就会领情自己,因为自己这样做,等于让朝廷更认可此人的忠诚,而他要是假忠臣,心里就会不满。
翟文有些迟疑,武将毕竟是武将,张御史如此安排,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过了几日。
朝廷派的人到了,除了一名太监,还有几名官员,当众告知,冯庸归京述职,大同事务由大同都御史张文锦全权负责,巡抚大同。
张文锦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巡抚,此次最大的赢家,关心的看着冯庸,不知道冯庸的态度。
冯庸犹如苍老了十岁,在众将的视线下,犹豫了片刻,最后磕头接旨。
很多人露出遗憾,还有人露出不满,更多的人松了口气。
大同变天了,从勋贵到武将,从武将到文官,正式做到以文制武,也是九边第二个以文制武的边镇。
各地将领前来大同拜见张文锦,连高山总兵胡立勇也来了。
王信接到了张文锦的命令,并没有要求王信前往大同,算是给王信留了余地,但是要求王信同样归京述职,雁门关由赵雍暂管。
一连串的出手,令人眼缭乱。
王信带着大军返回雁门关,收到张文锦的命令,翟文特意赶来劝慰,生怕王信不满,令他意外的是,王信竟然满口答应。
军队在自己手里,还是在自己属下手里,王信并不是很在乎,要是这点信心都没有,他也不会这么干了。
无论张文锦怎么想的自己,他这一招对自己并没有伤害,反而对自己有利。
自己的确太年轻了,朝廷也绝无可能让自己代替冯庸。
但是自己的手下可以升官啊,让赵雍代替自己,他水涨船高,别的将领也跟着升官,至于自己嘛,朝廷总不能贬斥自己,就算不升官,不还是游击将军。
而且朝廷派自己来大同,为的是协助大同防备野胡部,没道理调走自己,最大的可能是自己与冯庸的事闹得太大,无论谁对谁错,先回京表示忠诚。
接下来让自己重回雁门关,又或者别的安排,就看太上皇心里怎么想的了。
以太上皇的聪明,既然想要让马儿跑,不可能不让马儿吃草,自己离开扬州,一路也在高升就是明证,否则自己也不可能乖乖听朝廷的话去做事。
想明白了这一切,自己回去京城越快越好。
回去的越快,朝廷越满意,对自己的安排也更有利,同时也能向张文锦传达自己的善意,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安排,自己第一时间遵守。
说干就干,第二日王信就离开了雁门关。
如此速度传回大同,张文锦都愣住了,“此人果然是忠臣良将啊!”感叹一声,张文锦对王信印象非常好。
却说王信走的太快,竟然追上了冯庸的车架。
冯庸的亲卫们恶狠狠的盯着王信,只要自家节度一声令下,拼了命也要冲上去厮杀,而史平们也一步不让的挡在自家将军前面。
这些个少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又有原来八十万禁军教头亲自传授,还有邵林武僧第一人的刘通倾囊相授,一个个被操练的嗷嗷叫。
正是最得意的年龄,怎么会畏惧冯庸的亲卫们呢,反而跃跃欲试,一副想要试试自己本事的神情,犹如小狼崽子们。
冯庸认真打量了对面那王信,实在是年轻,年轻的令他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