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军途:从一封征兵信邮寄开始 > 第104章 锣鼓喧天进村,二等功臣之家

第104章 锣鼓喧天进村,二等功臣之家(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后方电视台的录像机“刷刷”的到位,跟着拍摄。

“领导好,领导新年好。”

陈学军碰上这么热情的领导,有些不知所措,赵宏盛倒是相当坦然,两人握过手后,并肩朝村里走去。

一路上的话语,都是他在主动的开口,关怀着,鼓励着,也在询问着家里的情况。

这领导都下车了。

后面乌泱泱的人群,有拉条幅的,有抬匾的,还有敲锣打鼓,点燃炮仗的,队伍足足延伸三十多米。

喜气洋洋的跟在后面。

鞭炮声能传出十里,噼里啪啦,一路上都是红色的碎屑和刺鼻的硝烟味。

路两边,麦地里。

跟着队伍走的人群,到处都是。

“乖乖呀,这还是得当兵啊,当兵就是好。”

村口路边的位置,有村民点脚看着远处,脸上那羡慕都快溢出来了。

“是啊,这学军可算是威风了,以后也是咱村的光棍人啊。”

“咦,我靠他姨啊,电视台都来人了,都站好,说不定咱也能上电视。”

伴随着赵宏盛进村。

很多村民连烟都不抽了,尽可能拽着衣服,让自己看起来利索点,盼着也能上回电视。

远处。

刘凤兰怀里抱着女儿,跟前站着陈锋,娘仨看到这么大的送功场面,一时间也愣住了。

“妈,我哥到底在部队干啥了啊”陈锋瞪着眼,他总觉得最近自己哥哥有点不对劲。

兄弟俩毕竟是从小玩到大,很是了解。

在陈锋眼里,陈默虽说也是称职的哥哥,学习各方面都可以,但这跟自己印象中的人,差距也太大了吧。

平时在家中规中矩的一个人,咋就进了部队,就跟浑身开挂了似的。

立功就算了,陈锋对立功也没什么概念。

但慰问品还有这次,这么多人开着车来家里,又是祝贺又是放炮的。

这跟他印象中的哥哥,可对不上号啊。

刘凤兰闻言,她也没吭声,只是抿了抿嘴,心里是既高兴又担心。

因为她也觉得儿子变化太大了,就跟突然长大了似的。

“哎呦,凤兰你还不赶紧的,人都快进村了。”

旁边一位大婶跑过来,拍着腿,满脸急促的接过陈静抱着嚷嚷道:“快回家准备啊。”

“茶倒上,有啥吃的都端出来。”

“哦哦,好。”

刘凤兰像是刚反应过来似的,匆忙回应一声,扭头就往家里跑。

其实都用不上她准备啥了。

左邻右舍的婶婶,都在院子里,茶水,果早就备好。

听见外面的动静,一个个伸着脑袋往外瞅。

人群聚集的位置,很快从路上,转移到陈默家门口。

众人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大红的条幅,被挂在陈默家院墙上。

鼓队站在门口扭着秧歌舞。

一块大牌匾抬着进院。

那可是功臣之家的牌匾啊,暗红色的大匾,配着金色的字体。

这种“功臣之家”进院的震撼,在乡土气息浓重的村子里,可比什么去南方打工赚多少钱,还让人震撼,羡慕啊。

周围围观的人群,嘴巴看得都差点合不拢,要知道,陈家大娃子去年还经常在村里碰到呢。

这咋就进部队几个月,就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呢

跟陈默关系比较要好的发小董柯洋,刘少培,听到动静赶过来时。

俩人更是直接傻眼。

因为跟着送功队伍里,不光有穿军装的人,还有他们一高的校长,还有几个校领导,全都是满面红光。

那可是校长啊,学生对其他部门的人没印象,可学校的领导有着血脉上的天然压制。

“乖乖,陈默去当兵这是都干啥了啊,咋成功臣了”

董柯洋嘟囔了一声,悄摸的跟在人群后面,挤进家里。

此时。

院子里送功队伍的人基本齐了。

赵宏盛环顾了一圈陈默家中的情况,也没选择往屋里进,主要是人太多了。

进屋会更拥挤。

电视台的人,报社的人,有些站跟前拍摄,有些手脚麻利的,干脆骑到墙头上,还有些挤不到跟前的,索性站柴火堆上。

“领导,屋里坐吧,喝点茶,饭啥的都准备的有。”

陈学军试图继续邀请领导。

赵宏盛则是笑着摆了摆手:“陈老哥,咱不用那么客气,家里什么也不用准备,孩子在外有出息,主要是高兴啊。”

说着,赵宏盛拍了拍手,外面的鞭炮和鼓队,有人通知停下。

功臣之家的牌匾也放在堂屋门口。

赵宏盛嗓门洪亮的说道:“乡亲们,大家都不要麻烦了啊,今天咱们送功的同志,过来咱们兴隆村。”

“是因为咱们村,出了一个特别有出息的孩子,陈默同志在部队荣获二等功,那是咱们整个父县的骄傲。”

“好!!”

曹德明带头鼓掌。

满院子里的人,跟着一起鼓掌。

天渐渐暗沉,可聚集的人群,积极性却是丝毫不低啊。

陈学军心跳都加快了不少,这可是县里的领导在夸自己孩子啊。

赵宏盛职位虽高,但毕竟不是地方军区的人,他把自己位置摆得非常分明,开头的话讲完后,就继续询问陈学军一些家庭上的事情。

顺势跟村长了解村里的情况。

电视台和报社,在旁负责拍摄一幅幅官民一家亲的美好画面。

等掌声渐渐落下。

曹德明伸手拽拽军装,接过了话头,言语激昂道:“老乡们,刚才赵书记也说了,今天来到咱们兴隆,就是为了给陈默同志送功,送喜报。”

“陈默同志自从参军进入部队,表现非常好,曾多次受到军区的表扬,更是在竞赛中七项第一,以过硬的军事素质,力压群雄。”

“年前曾获得过三等功,还受到军区嘉奖,这次又在执行巡逻任务中,勇立二等功。”

“这些荣誉,是陈默应得的,当然了,没有部队的监督和关怀,没有家乡父老乡亲的鼓励和支持,陈默同志也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为表示祝贺,咱们父县不仅要给陈默同志送功,送喜报,咱们政府,县武装部,军分区,电视台,父县日报,民政部门,还有咱们县一高共同出资。”

“奖励陈默同志立功奖金6000元。”

“来,乡亲们,咱们大家再次鼓掌,一同为陈默同志取得的荣誉,表示热烈祝贺。”

曹德明话音落下,他自己率先鼓掌。

人群跟着一块拍手,如果说这一路上又是放炮,又是拉红条幅,送牌匾足够让村民震撼。

那这立功奖金,可是实打实的羡慕啊。

99年的六千元,几乎是大多数家庭的全部存款了,甚至还存不了这么多。

接下来的流程就简单了。

武装部的人过来给陈学军,刘凤兰身上挂上绶带,胸前都别上大红,拍照。

随行的工作人员,在取得家里人同意后,将功臣之家的牌匾,挂到堂屋最显眼的地方。

慰问品更像是不要钱似的,一堆一堆的往屋里提。

很多村民看着平日里,老实巴交的陈学军夫妇,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还能跟着领导一起拍照。

说不定过两天都能上电视。

打心眼里高兴的人有不少,但羡慕的人更多。

陈学军怀里捧着立功奖金的牌子,手上拿着厚厚的信封,这位坚强了一辈子的老父亲,此刻,早已激动的说不出话了。

儿子在部队三番两次的立功,武装部的人,甚至县里的领导都过来慰问。

这种事,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如今,就在跟前。

着实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在村子里,狠狠的扬眉吐气。

周围村民的羡慕,陈家人脸上的笑意和自豪,加上忙忙碌碌的送功人员。

营造出一副热闹的画面。

就是可惜。

远在晋省的陈默,无法亲自体会了。

他这时候,还正腰里栓着绳子,跟着八班的战友。

在训练场上,继续泼洒着青春热血。

场上。

陈默的身影,越来越挺拔,自身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这是他在找到新的目标时,最直观的体现。

时刻激励着自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