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绥靖政策,不过是软弱的借口(2 / 2)
蓝渚自知罪不可恕,这才带着手下以跪礼面见韩王——不是为自己求情,他是想为其他将领求情。
战败,非将军之罪。
“削去蓝渚一切军职、爵位,打入大牢。”韩王说话了。
立刻有两个甲士跑进来,将蓝渚拖了出去。
离开大殿前,蓝渚高喊了一句‘谢大王’。
韩王没对其他的将领做出处置,这就已经是蓝渚期望的最好结果了。
韩王看向这些将领:“你等谁愿接替大将军之职?”
如果不是韩国实在无将可用,不然对这些废物将领,韩王恨不得全部打入大牢。
一个将领扭头看了看其他人发现没人站出来,一咬牙:“大王,末将愿意!”
“好,寡人给你一个月,整军再战!”
韩王面色平静,语气却极其狠厉:“寡人这就征召士卒,这次寡人给你五万大军,必须荡平反贼!”
将领停顿了一下,没听到别的,不由得有些疑惑。
这就没了?
那是反贼的事吗?
不让秦国人住手,你给我十万大军秦国人也能坏事啊!
“大王,那秦国商队……”
“你没听到寡人的命令吗?”韩王猛的一拍桌案。
将领当即道:“末将遵命!”
等将任命新大将军和让各衙门全国动员征召士卒的王令发下去后,韩王坐在王座上,看向了桌案上的两道奏报,心里的愤怒愈发高涨。
一道是边关奏报;一道是齐国正式出兵赵国的情报。
他怎么会不知道反贼势大是秦国人在搞事?
可问题是,形势比人强啊!
秦国摆明了要插手这件事,而且全都是在“规则”范围之内。
他是可以掀桌子,直接下令让秦国商队不准进入南阳郡,甚至封锁国境,以绝对的力量按死那帮反贼。
但秦军两支野战军昨日已经进入三川郡,说是要搞军事演习……
军事演习,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三川郡这种人口密集区域?还是靠近我韩国边境的地方?
不是,你要威胁我也能不能稍微找点合理的理由?
别把我当傻子看啊!
这样很不尊重人诶!
一边是秦国商队在规则范围内支持反贼,一边是秦军大张旗鼓的威胁。
韩王知道这很屈辱,可他没办法啊……
而且这个时间点,齐、赵、燕三国即将兵戎相见,楚国已经被秦国打断了脊梁,就一个魏国在那暂时没什么事。
韩国就算想求援,哪怕只是让别人说说话都找不到人了。
魏国不会帮的,不然秦军再调一个野战军到魏国边境搞军事演习,韩王不用想都知道魏国只会瑟瑟发抖。
“秦国欺人太甚!”韩王愤怒大骂。
可骂完了,他也只能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给秦国驻韩国使者因秦国商队再次被攻击的公文、回以“寡人正全力剿灭反贼”的回复,然后准备从各处调兵。
又是一场动员全国的战争,却没想到是内战……
一瞬间,韩王感觉自己很失败。
普天之下,可有在外国大军压境时却还执意内战的统治者吗?
“寡人这不是懦弱,这是为了强大韩国!”
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秦国势大,要暂时避免与其开战,寡人这是为了韩国的和平!”
……
“这种思想,在后世有一个名称,叫绥靖政策。”
一边,李缘对韩王的自我安慰极其不屑:“然而历史结果告诉我,不管任何时期,绥靖政策不过是软弱的借口,这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和耻辱。”
一如宋朝,一如二战时期山姆和搅屎棍对小胡子。
讲的好听点叫绥靖政策,讲得不好听点,就是退让换取和平。
嬴政看了他一眼:“难道没有暂时屈服最后成功报仇的例子吗?”
“当然有,但那些和绥靖有本质区别。”
李缘说:“他们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敢于身死成仁的勇气,只有先有了这个,你再为了大局而退让,那才叫蛰伏。”
汉朝初期,对匈奴报以和亲政策,讲究以和平换取发育时间。
但人家也不是一昧的求和。
当匈奴右贤王大举入侵时,汉文帝依旧敢下令让灌婴带兵去跟匈奴打架,甚至亲自前往太原鼓舞士气。
当时候他可能想过打不赢,也可能是出于愤怒上头,但他至少敢啊!
那场十四年的战争,那位同样说过论持久战,对光头那边说‘以空间换时间’持以肯定。
但问题是,你不能不打呀!
你得有必死的勇气和必胜的决心,才能说自己一时的退让是为了大局。
而不是和某些地方军阀一样一触即溃,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
同样的,眼下韩国的困境,固然有因为实力不如秦国以及嬴政手段高明的原因,但若真为了韩国考虑,韩王也不能什么事都不干啊!
同样是在规则之内,你韩王难道就不会用了?
你就不会主动派自己的商队去出征的军队周围,同样以商人去拦着秦国商人?大不了最后丢弃一些棋子。
军队出动,军法大于王法,你难道不会让主将“抗命行事”一次?大不了拿一个你看不惯的将领摆在明面上当主将打掩护嘛。
别管手段是否无耻,至少你真的在为韩国努力,在这个前提下,你不对秦国商人动手怕触怒秦国,那还能说得过去。
但韩王居然什么都不干……
“要么,这韩王的政治觉悟比我还低。”李缘说:“要么,这韩王就是个懦夫。”
嬴政想了想,历史上好像对这个末代韩王没有任何出彩的记载,便点了点头:“那应该是后者。”
为什么不能是前者?
李缘顿时翻了个白眼:“我就这么不入你的眼?”
嬴政一脸真诚:“朋友之间,别问这种伤感情的问题!”
李缘:“……”
……
赵国国都。
赵偃正在举行出征仪式。
这次带兵去抵抗齐国入侵的,是相国郭开。
为了避免赵偃和去年对李牧一样一开始坚定、后来又因国内贵族逼迫而退让,郭开语重心长的说道:“大王,如今已到赵国的底线,万不可退让啊!”
“底线之后的所有退让,都只是给最后的败亡找的借口!”
“臣在前线会为国尽忠,只要大王还支持臣,臣万死无憾!”
郭开敢保证,他说的绝对是真心话!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消耗国力的最快方式。
你不坚定一点,我怎么把这战争拉长?
我怎么为秦国尽力?
赵偃满脸感动的点了点头。
因为郭开说的,确实是极具道理的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