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心太软2(二合一)(2 / 2)
而朱厚照看到雷小萌的回复,神情却愈发严肃,吩咐道:“去,立即去把宝船的图纸给朕找来,立即!”
他从未想过,海权竟这么重要,更不觉得三保太监下西洋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是带来些番邦有趣的小玩意儿罢了。而如今离三保太监下西洋已经过去了快百年。他大明的确还未派出一支舰队出去,还只能任由倭人在沿海地区袭扰,也就更不要说找寻那远在海外的土豆、红薯和玉米了。
而最早的玉米在嘉靖帝的时候就能进入他大明,他记得这个嘉靖帝不就是他那个好堂弟嘛!
如果是这样的话,兴许他能让其他两样作物也能快点在他的大明繁育起来……
朱厚照在面前的纸上又记下几个字。
一会儿他要问天卷的问题又多了几个!
【而《武经总要》这本书,包括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两部分,是继《孙子兵法》后,一种新型的兵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武经总要》前后两集,每集各二十卷,前二十卷囊括了宋朝的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基本军事知识,兵法阵法等。】
【后二十卷还搜集了很多战例。全书插图丰富,尤其是各种弓弩机关,更是描画清晰,让学习者一目了然。完全是一套很系统的兵法教科书。】
【后来这本书的作者曾公亮和丁度又写了《武经七书》,更是成为武学的必修课程。】
除了《武经总要》,朱厚照又记下了《武经七书》这本书的名字。
朱厚照想了想:“朕记得这两本书似乎并未在高高高祖父的《永乐大典》中收录吧!”
“奴才这就让翰林院的官员去查。不过《永乐大典》包罗万千书籍,一时半会儿未必能查明。”一旁的钱宁点头哈腰道。
“不用查了,朕想起来了。朕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在父皇的内书房见过这本书,父皇应该是经常翻阅。不过的确不在《永乐大典》中。”
说到这里,朱厚照心中忍不住吐槽:这么平平无奇的名字,也难怪他看到都没兴趣打开了,也难为父皇能注意到。
若是早知道里面的内容这么丰富,他早就翻开看了。
“去,帮朕把这套书拿来。”说罢他想了想,“应该就在一进门右手边第二个架子上,第三排还是第四排朕记不得了,反正就在这两排。朕应该是前年还扫过一眼。”
【这本书中,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两大发明,不但列举了近身格斗兵器,还记录了各种武器机关的制作方法,各种火器的制作方法。】
【尤其是炮这种火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不下十几种炮的形态,最简便的甚至还有两个人就能操作的手炮。】
还有武器机关的制作方法,各种火器的制作方法还有十几种炮的形态
朱厚照更觉得心痒难耐。觉得自己真的错过了一本好书。
不过也不能怪他,他记得当时他不过刚翻了第一册的几页,结果发现里面是在讲述宋朝的军事制度。而且据说还是给武将兵士们做课本用的,便没了兴趣。
宋朝如此孱弱,他们的兵书又有什么好看的他们大明开国的那些老祖宗们,单是拿出来一个,都能碾压宋朝整个朝代一大片武将了。
正是因此,正是因为他对宋朝的军事能力十分嗤之以鼻,也就没再继续翻下去了。也实在是不知道后面的内容竟这么精彩。
虽然对皇帝陛下的博闻强记早就习惯了,但是此时钱宁还是忍不住叹为观止一番,急忙遣小内侍去取书了,而后还不忘拍马屁:“陛下的记性,只怕这天下人都没几人能比过。”
“跟陛下比,奴才就是个傻子!”
朱厚照佯做一脚踹过去笑骂道:“别拍马屁了,今日事情多着呢,朕让你准备的东西和人,你可准备好了”
“哎呦!好了好了,奴才这就去叫他们进来。”
钱宁装作痛呼了两声,连忙去叫人了。
秦朝。
火炮这种武器竟然记录了不下十几种炮的形态!
秦始皇十分的眼热,从上次天卷结束至今,他尝试了好多次,也才刚刚将火炮的样式固定下来,这才遣匠人们去试着做出来,结果还是形态各异,不知道好不好用。
可这本书里竟然记录了十几种形态!
这本秘籍,他实在是太想要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火炮最早的雏形,源自发石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这种武器了,主要是用于攻城。后来几个朝代,发石机也在战争中排上了不小用场,比如霹雳车等等……】
【但是,直到宋朝时。发石机才真正演变成各种形态的火炮。而这本《武经总要》则是将炮的样式总结、归纳、确定下来,成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重要的远程武器。】
【这在八百年前的军事战争中无疑是极先进的。】
发石机!
嬴政顿时茅塞顿开!
他顿时看向眼前的那几门“炮”,指着其中最像发石机的一门,命令道:“就用它,投掷火药包试试!”
“喏!”士兵们领命,立即将那门“炮”推到了校场正中,然后把提前准备好的火药桶放在了发石机上面。准备等始皇陛下一声令下,就开始点火。
看着这门“炮”,秦始皇的脑中却还想着之前的阿婆主说的玉米、土豆、红薯。
如果,他这次真的能将火炮造出,是不是也意味着可以出海寻这些作物了
阿婆主说的宝船排水量有两千五百吨。虽然他不知道这个度量衡在后世是一个什么体量,但是能远航海外的船,一定不小。
在他大秦,能造出这种船来吗
【没想到吧,从建国开始就被北方游牧民族虎视眈眈的大宋王朝,竟然有这么一本书。】
【还是这么一本系统的、全面的、先进的、百科全书似的武学经典。】
【可是,大宋既然有这么本神书,怎么最后还是被金人所灭了】
各位面皇帝:正是如此,他们是怎么被灭的
【其实这本书的诞生,也正是源自宋朝从一开始就形成的建国特点,重文抑武。】
赵匡胤:重文抑武不对吗江山都打下来了,还要武将做什么等着他们造反吗
赵匡义:我大哥做的那些事,除了黄袍加身外,我就觉得这件事最对了!
朱元璋:重文抑武呵……不过武将还是少用点脑子比较好。
朱棣:重文抑武哼哼,自废武功差不多!除非像朕一样,亲自做个征北大将军。
朱厚照:就是嘛!所以朕才差点错过这本好书。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兵变起家,所以对武将很是警惕。】
赵匡胤:……你怎可这般说朕!
赵匡义:天卷果然什么都知道。
朱元璋:顾虑的有些道理,但是过犹不及呀!
朱棣:还是向朕这样自己能打最放心!
朱厚照:武将怎么了,武将多威风。朕以后还要做镇国大将军呢,像朕的曾曾曾祖父那样,逐蒙古人于草原。现在还要驱倭寇西洋人于海外!
【赵匡胤在解除了自己的老部下们武装后,关于兵器的制造自然也不能放松,加强了对武器建造的集中管理。这才有了汴梁的兴国坊和武器制造的南北作坊。】
【也正是因为集中管理,才会有统一的规制和要求,才有机会为这本武学著作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宋仁宗刚登基不久,为了防止大宋的武备松懈,便召集人手,让他们在集先人之大成的基础上,又丰富了战例和理论等知识。之后历时五年,编纂了这部武学的百科全书。】
【而书成后,宋仁宗经过亲自核定,还为这本书做序,足见他对大宋武备的重视和先见之明。】
就在这时,又一道弹幕出现了。
【十全老人涂鸦怪:这是自然,除了朕的祖父、唐太宗以外,也就宋仁宗能够与朕比肩了。】
这个弹幕自然是乾隆皇帝的了,刚才那波土豆红薯玉米的弹幕他大大刷了一把优越感,如今听到自己的偶像又被天卷大大肯定了,当然要出来好好捧捧场了。
这说明他看人还是很准的!
【宋仁宗时,这本书的编纂,以及它体现的军事思想,其实已经比宋太祖时有了非常积极和不一样的变化。】
【虽然宋太祖时的政策,可以节制唐朝时盛行的节度使统兵的制度。比如唐玄宗时,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盛转衰。】
【而这种方法,则可以让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有其积极的一面。】
节度使
唐朝各皇帝,尤其是玄宗以后的皇帝,一个个都面露凝色。就算都不说出口,但是表情此时已经出卖了他们的想法,都是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
而唐玄宗听到天卷的话却目瞪口呆。
什么安史之乱,什么由盛转衰
这说的是他治下的大唐吗
他的大唐不是被外邦称为开元盛世,还说他是比肩太宗皇帝的伟大的天可汗吗
天卷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在胡说八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