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救场如救火(2 / 2)
按照惯例,编前会在大会议室开,所有的编辑把本期自己要发的稿件挨个向童主编汇报,同事之间也相互评议。
编辑部内部俗称“过堂”,唯一的“判官”就是童主编。照例王匡林和李白玲两名实习编辑最后汇报。
所有编辑无不紧张,因为无论是正式编辑还是实习编辑,没有人能在童主编的严厉语言攻势下撑得住。
实习几个月,包括李白玲在内的所有编辑都曾经被童主编骂到体无完肤。甚至李白玲亲眼见到几个女编辑被骂到哭着离开办公室。
李白玲更是紧张——如果自己准备的稿子被毙,在童主编那儿留下干活不力的印象,转正的事儿肯定要告吹。
反观王匡林倒是泰然自若——他组的稿件不是来自大牌学者,就是来自专家、教授,或者是企业的高管。
就算是稿件质量差一些,童主编也会看在王匡林老妈的份上睁一眼闭一眼。
果然,这次王匡林的稿件又是顺利通过。
“小李,说说你的稿件吧。”童主编转向李白玲道。
“童主编,”王匡林插了一句,“这期我写的专访稿《管理冲上云霄》我想上封面文章。”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马上都转向王匡林。
所有人都知道,封面文章那是一期刊物里最重头的文章。说白了,那是刊物的“脸蛋”。往往只有资深的记者和编辑才有资格要求上封面,一般情况下都是主编最后确定。
不要说是王匡林这样的实习编辑,就算是编辑部其他的资深编辑,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掘出一篇封面文章。
封面文章既是对论文作者的肯定,也是对发掘出这篇论文的编辑的肯定。
这就好比既要看到千里马,又要看到伯乐一样。
童主编听了王匡林的话也有些诧异。
“哦?说说你的理由?”
王匡林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条讲了起来:“首先我精心选择了采访的行业——航空公司的机队管理,这是一个特别冷门的行业。人人都觉得很神秘,有兴趣了解同时又没有什么机会了解。
其次我选择的是一家非常有代表性的企业——环太航空。他们没有自己的飞机,全都是租赁的飞机却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上和几大国际航空公司竞争,分一杯羹。说明他们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经验。
第三,内容充实。我采访到了环太航空上到总经理、机队管理总监,下到机长在内的五六个知情者,可以说掌握了非常多的第一手资料。”
王匡林没有说的杀手锏是,为了拿到封面文章,他那企业家老爸托了好几个人才联系上环太航空的总经理。而当了多年总编的老妈亲自下场,花了几个晚上修改文章的初稿。
“你一会儿把这篇专访稿打印一份给我。如果合适做封面文章的话咱们安排摄影师去拍照。”童主编吩咐道。
“稿子我已经打印好了。另外,环太航空对这次采访也特别重视,重金聘请摄影师拍了照片,请您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