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金融改革,金店与银行(2/2)(2 / 2)
“发生了什么事情,金店可是进展不顺利!”
卫缭问道。
“金店,进展很是顺利,最近的业务已经在盈利!”郭淮说道,“只是在运营当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觉得金店,仅仅是从事存款,兑换业务,这两大业务就可以。至于贷款业务,还是剥离开来,让另一个部门进行了管理。”
卫缭听着,问道:“这是为何?难道大权在握不好吗?为何要将自身的权力,分割开来。”
郭淮说道:“丞相,权力太大了,会出现运转不灵便,还会衍生出贪腐。既当裁判,又是当选手,容易出现问题。
在我看来,金店的权力太大,要适当的对其进行权力剥离。金店负责存款业务,还有兑换业务。只要拿着存票,就可以到各郡县,各大县城当中,直接兑换金银,免去路上长途携带金银,造成的不安全事情。”
“还要成立一个部门,专门从事贷款业务。贷款业务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朝廷向民众贷款,每年可以发出一定的纸卷,作为债务人,到期之后,可以直领取一定的钱财;一个是民众向朝廷借贷,主要是民众缺钱了,向着朝廷借贷!”
“这样的借贷,应该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底层庶民的小型借贷,主要是借贷粟米为主,不需要抵押物品,到了期限的时刻,还上一定的粟米就可以,这算是实物借贷;还有一类,就是大商人,大权贵直接借贷,这是涉及大额资金借贷。这样的借贷,需要保证人,还需要抵押金。”
“权力只有分散了,才能减低贪腐,若是权力太大了,必然产生腐败!”
卫缭继续询问着,郭淮回答着。
说了很久。
最后,得到了卫缭的认可。
不久后,郭淮亲自写下三万字的奏折,递交给卫缭审阅。
卫缭审阅之后,填下自己的名字。
郭淮也是填写了名字,然后送到驿站。
驿站收到奏折后,快马加鞭,向着邯郸而去。
在这个过程当中,换马不换人。
大约是十五天后,奏折送到咸阳宫。
秦王政亲自翻阅着奏折,神情在变化。
郭淮,这是自己砍自己一刀子,并将一部分权力让出来。
金店,就是大秦的银行。
在如今的大秦,农耕文明为主,秦国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活动。货币兑换,金融事业,极端的不发达。可大秦毕竟是一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在金店储存一百钱,也是十万五千亿前,相当于三百万金。
金融是暴利的。
让郭淮担任金店,总店长,是带有冒险意义的。
可又是不得不为。
这是打击高利贷的需要。
高利贷,加快了贫富差距,加快了土地兼并,加快了底层民众的困难。设立金店,就是为了打击高利贷,然后给底层民众的小额贷款,让他们不用饿死。
在这个小额贷款当中,根本不需要抵押物品,也不需要保证人。
朝廷会亏本,亏本就亏本。
金店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赚钱。
只要能实现打击高利贷,维护底层民众的利益,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只要实现了这个,亏本也是最大的好事情。
可现在,郭淮提出一个建议,将金店的业务进行拆分。
仔细想着,赵政觉得很有道理。
后世的银行腐败,金融腐败,极为厉害。
拆分业务,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可能依旧会有腐败,苍蝇是打不死的,贪官也是杀不死的,
贪腐就好似癌症一般,时刻在国家体内运转,可至少要压制癌细胞扩散,压制其规模,将其压制在癌症前期阶段,避免其快速进入癌症晚期。
想着这些,赵政提笔书写了起来。
在金店之外,又是设立一个部门名为银行。
金店,将从事存款业务,兑换业务;
银行,从事贷款业务和债券业务。
贷款业务,主要是朝廷借钱给商人和权贵;债券业务,主要是朝廷向底层的民众借钱。
想着债券的弊端,赵政又是加上了几条。
第一,债券,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二,只有旧的债券偿还完毕,才能进行新的债券发行;在没有还清就得债务前,不得发行新的债券。
第三,债券总额,不得超过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
第四,实行无限责任制。
这是给银行的四条铁律,也是四大笼头,算是对银行的制约。
银行若是不给于制约,野蛮的发行债券,足以摧毁一个国家的信用。
债券的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欠债不还,朝廷赖账行为。
债券,本质上寅吃卯粮,今天消费明天的钱。
偶尔玩一玩,可以用来救急,可若是经常玩绝对会出问题。
旧的债务没有还清,就是借下新的债务,用旧债填补新的债务,维持运转。可一旦经济萧条,没有了接盘侠买下新的债务,旧的债务会彻底暴雷,炸死很多人。为了防止某些人无节制的借债,限制其用新的债务填补旧的债务很是重要。
借债,也有极限,不能无限制借债。
后世很多国家的债务,早就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很多国家资不抵债,已经在是国家破产了。
故而,朝廷发行国债,不能超越国库的十分之一。
如今,大秦的耕地数量为三亿五千万亩,每亩粮食产量为二点五石,在加上牛羊的数量,还有各种产品等,国民生产总值也仅仅是一千五百万金,财政收入为二百万金,比例为七比一。
而国债的数额,当不超过二十万金。
而这是极限数值。
正确的比例,应该是十万金。
最后,就是无限责任制,这一条最为重要。
银行,就应该是无限责任制。
银行,不存在破产之说,更不存在破产不还钱之说。
银行,应当以国库为抵押金,实现无限责任制。
银行不会破产,唯有一种情况银行会破产,那就是大秦亡了。
在纸张上,赵政写了很多,皆是对银行设立的要求,还有相关的建议,还有准则等等,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
重新修改之后,誊抄下来,整理好了。
感觉差不多了。
稍后,召唤来赵高,让其进行誊抄。
一式三份,一份发给郭淮,一份存在书库当中,一份当成备案。
……
不久之后,秦王的手书到了。
郭淮翻阅着,神情在起伏。
“秦王大才,我不赞叹其聪敏,而赞叹其仁政爱民!”看完了书信后,郭淮微微叹息,这就是秦王政。
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弊。
现在做不到,那就推后拖延,可本质上却是不改其心。
时刻想着,让民众过上好日子。
“小康社会,大同梦想,真的能实现吗?”郭淮微微叹息,不想其他了。而是想着,在秦王真的这些命令上,对金店和银行进行重组改造,对其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
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秦王的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莫过于此。
想着这些,开始召集着人手,开始搭建银行的班子。
未来的银行,他不会去接管,可大致的框架需要确定,还要让丞相选择出适合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