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扶苏上学记(1/2)(2 / 2)
还要从这些粮食当中,选择好最好的当成明年的种子,存放在房梁上,防止老鼠吃掉,或是被孩童祸害了。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有了粮食后,可用粮食换取布匹,或是锅碗瓢盆等,或是其他的农具,或是短刀等武器。
很多的农村,都是保持着以物易物的手段,
只有到城里面买东西,才兑换为秦半两,用来住旅店、买盐、买油、买酒等等。
对于农民而言,花钱买东西的地方很少。
很多农民都是舍不得花钱,不是不想花钱,而是不敢花钱。
因为徭役和兵役,都是需要花钱。
修河渠,修城墙,集训练兵,都要花自己家的钱。
至于参加打仗,士兵也要自备武器,铠甲需要买,长矛需要自己买,长刀需要自己买,衣服需要自己买,就连战马也需要自己买,还要携带一些钱币,用来应对买一些东西。
虽然到了军营也会打开府库,发放一些武器,铠甲给士兵。
可未必能轮得上你。
即便是轮上了,也可能是最差的武器。
若是士兵出征后,家中缺少劳动力,减少会减产,可赋税会少吗?
不会,还要缴纳地租,赋税等。
若是遇到灾年,粮食减产的时刻,还需要储备粮救命。
这就是农民的生活,有了钱也不敢花,要防备灾荒,要防备徭役,要防备兵役,要花钱买武器。
可很多时刻,又是不得不花钱。
不得不将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卖给商人,获取钱币。
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民永远是吃亏的。
商人可以利用消息的上的便利,抬高某些商品的价格,又是压低粮食的价格,这一高一低当中,获得巨大的利润。
过去一直是如此,后来有了官营店铺,情况好转了一些。
今年的时刻,农民们惊讶的发现,官营店铺当中粮食价格提高到了二十五钱,因为其价格提升,导致商人也不得不太高收购价。
农民从中获得利润。
不只是如此,金店也开始在各地的郡城当中开设,快速在在各地铺开,然后开始存贷款业务,业绩谈不上多好,多出色,可业务却是相对的开张开来,形成了相应的效益,尤其是赵地。
赵地的高利贷行业,更是受到严重的打击。
借助金店,对赵地,韩地的控制在加强。
……
王宫当中。
太子扶苏正在抄写书籍,抄写论语。
父王说了,读书不必阅读太多,只需要精通一本就足够了。
若是能力不足,领悟力不够,可能越是读书越是迷糊。
这样的例子,不是很少,而是很多。
刷刷刷!
写完最后一个字,大约是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终于抄写完毕了。
扶苏站起身来,活动筋骨,微微松了一口气。
这时,走进来一个男子,正是王绾。
“拜见老师!”
扶苏上前道,恭敬有礼。
王绾也是回礼道:“拜见太子!”
扶苏说道:“论语,已经抄写好了!”
王绾接过来,说道:“抄写不是目的,了解其中的意思才是关键,我要考一下你!”
开始考核起来,考核对论语的阅读理解。
扶苏在回应着,有些回答的很好,可有些回答的一般。
片刻后,合上纸张,王绾问道:“扶苏,你多大了?”
扶苏说道:“我快九岁了!”
王绾说道:“是呀,你也长大了,该上小学了!伱为太子,当在王宫当中,诸多大贤轮流教育,岂能进入粗鄙的乡校,前去求学!”
说着,言语有些不满。
从秦王政二年,大秦就开始小学义务教育;到了现在,已经是秦王政十四年了,义务教育也只是普及在关中地区,三川郡地区,河东地区,还有少数的大郡城当中,至于普及的孩童人口,仅仅是百分之二十左右。
义务教育为五年,从八岁开始到十三岁,半农半读,也就是上半天课,半天回家种地半天。
义务教育,实行强制原则,不让孩童去上学,每年要收取三百钱的赋税;可若是让孩子去上学,不仅每年免除课本费,免除各种学杂费,还会每天提供一顿的伙食。
半大的小子,吃死老子。
对于八九岁的孩子而言,正是长身体的深刻,正是吃饭多的时刻。
很多家长,为了节省一顿饭,也是让孩子去上学。
当然了,这是对穷人的家庭。
对富人的家庭,对权贵的家庭,却是不在乎这些。
他们更是想要让孩子,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接受家庭教育,有着专门的老师进行着辅导教学。
可秦王政却是不允许,而是要求所有的孩童,到了年纪的时刻,必须要上学去,必须要到朝廷设立的官学上学。
哪怕是太子扶苏,也要在八岁的时刻,前往官学当中求学。
扶苏说道:“这是父王的旨意,我也无法避免。不只是我,还有我的几个弟弟,也是无法避免。父王说了,读书重要,可做人更为重要,如何学会做人,那就算双脚踏在地上,接近底层的民众。”
“父亲说,遇到农民的时刻,不要嫌弃农民身上的泥土;农民递给的食物,不要嫌弃不好吃。农民递过的一碗水,不要嫌弃谁水不干净。”
“父亲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民众遭遇灾荒了,没有粮食,快要饿死了,臣子向君王禀报,君王却说没有粟米,为什么不吃肉糜。老师,你可愿意扶苏,成为双脚离地,不食肉糜的君王!”
王绾说道:“可太子地位尊贵,天命在身,岂是那些底层小民进可以接触的,若是底层小民接触了太子,还会有敬畏之感吗?”
说着,言语有担心。
太子扶苏,算是聪明人,学习成绩优秀。
可也仅仅是优秀而已,比起那些顶级人才而言,还是差了很多。
若是在考试当中,被那些人压了一头,那些同学会想到,原来太子扶苏也是学渣,学习成绩也不如我。
有了这样的心态,对君王缺乏敬畏感,这不利于统治。
昔日的时刻,大秦也有有学校。
可学校却是分着级别,普通士子在一个学校,贵族权贵在一个学校,彼此相互隔绝,不在一个世界。
可现在,秦王政却是下意识的打破着这一切。
扶苏说道:“昔日,我秦家的历代祖先,只是养马的奴仆,可后来却是成为士,成为大夫,卿,成为公侯,乃至是天子,这是为何?只因为天命在大秦,天命在大秦,又是有什么可畏惧的!”
王绾听着,哑口无语。
……
扶苏登上了马车,马车在走动着,离开王宫。
侍卫紧随在其后,进行级别。
走着走着,到了一个一个街道前,在街道前马车停下来,扶苏下了马车。
下车的时刻,扶苏已经穿上布衣,脖子上挂着一个红领巾,提着小书包,向着校园走去。
根据大秦律法,上小学的时刻,每年免费赠送学生一套布衣,学生上学的时刻,必须要穿着相同款式的布衣。
不论是是庶民之子,还是王侯之子,还是权贵之子,皆是要穿着相同的布衣,前去上学。
在校园当中,实现衣服上的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