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扬锋汉起 > 第一百一十六章大乱之始

第一百一十六章大乱之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杨安玄支起耳朵听着四周的议论,天子是昨夜在睡梦中魇崩(2)的。

如今孝武帝已死,自己初摄政,保持朝庭内外的和平相处犹为重要。司马道子和声道:“王刺史辛苦了,先帝突逝,国事多艰,还望王刺史辅佐新君,共克时艰。”

杨安玄跟着众人朝着太极殿内叩头。就这样,太元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太子司马德宗即位,大赦天下。

今夜当值的是侍中王爽,当门拦住王国宝,厉声喝道:“太子未至,任何人不得擅入,违禁立斩!”

依照官职大小,众人排成一列,随着黄门郎从打开尺许的城门挤了进去。

“此事容后再议”,司马道子冷声道:“诸位,便议到这里,散朝吧。”

又有旨意下,一年之内禁婚嫁,百日不准作乐,四十九日内不准屠宰等等。

孝武帝死得突然,没有立下遗诏,原本受天子重用的王珣、王雅等人没了辅政的实权,只得任由司马道子摆布。

一甩衣袖,也不与其他人叙旧,大踏步走下台阶。

耳边听着众人越来越响的议论,杨安玄默不作声地思索着自己的将来,风险与机遇同在。

经幡从皇城漫延至建康城四处,各寺派出高僧日夜诵经替孝武皇帝超度亡魂。

杨安玄脑袋“嗡”的一声,他想起一事。史书记载司马曜因酒后戏言,被张贵人用被子捂死,莫不是天子驾崩(1)了。

琅琊王司马德文替兄长道:“王刺史请起,一旁安坐。”

衮衮诸公,皆是趋炎附势之人,满朝文武,无不谀媚司马道子。

侍立在一旁的杨安玄抢前一步,伸手扶起王恭,轻声语道:“朝局不稳,将军身系时望,当为国保重。”

司马曜死后,王国宝转而又谀媚司马道子,司马道子被他迷惑,朝中诸事多与他商议。

建春门打开尺许,从里面挤出个黄门郎,面向众人高声念出一些人的名字,杨安玄听清东宫侍读四人在内。

王国宝得知消息后,命人备马急驰。之所以这么急,王国宝自有打算。他是中书令,掌传宣诏命,抢先入宫撰写遗诏,让自己辅政,便能与会稽王分庭抗争。

建春门外人越聚越多,大伙都感觉到宫中有变,面色惊惶地议论着,杨安玄此时已经料定是司马曜死了。

恰逢杨安玄当值,在前面引这位先皇国舅入西堂祭拜。王恭四旬年纪,面容儒雅,两眼通红,入堂跪拜,以手擂地,号哭出声。

…………

西堂的殿门前已经挂起了白幡、白缣帐等物,真的是司马曜死了。

宫中大变,灯火从大司马门一直亮到宫城门前,王国宝在宫城前跳下马,大步往里闯。

司马道子怫然不悦,这个王恭太不知进退,自己以和为贵一再容忍,不料其居然当着众臣的面扫自己的面子,要夺自己手中权柄。

太极殿,天子司马德宗居中而坐,依旧是如同泥雕木塑,木然地看着王恭跪拜行礼。

“国王死了、国王万岁”,新君司马德宗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傻子,权力将落入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手中,随着王恭起兵,乱世来临。

王恭朝宝座上的司马德宗拱手道:“万岁,臣以为尚书左仆射王珣、右仆射谢琰、太子少傅王雅、太常孔安国皆是先皇遗给万岁的栋梁之材,万岁当下旨命这几人为辅政大臣,与会稽王一道参议国事。”

王恭点点头,衣袖飘飘离开了皇城。

王国宝又恨又惧,面皮轻轻地抽动,一语不发。

东堂,司马道子与王国宝对坐饮茶。

司马德宗木然不语,琅琊王司马德文侍立在身侧,不知如何应答,只得用目光望向司马道子。

经过堂前搭的芦棚时,王恭脚步略缓,望着站立在棚前的杨安玄,问身边的一名官员道:“棚前那个年轻人是谁家子弟,王某怎么不识?”

九月二十八日,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王恭从京口入京临丧,送孝武帝入隆平陵,王恭是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兄。

司马道子怒哼一声,“当”的一声将手中杯掷在地上。

王国宝端起茶杯饮了一口,这个王恭一直便是自己的对头,他的弟弟侍中王爽在先皇驾崩时拦住宫中不让自己写遗诏,说起来还是同族,分明是冤家对头。

会稽王气得掷了茶杯,显然对王恭恨之在心,自己寻得机会,定劝说王爷除去此人。

——

ps:注(1):《礼记》,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卿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

(2):司马曜之死的三种可能性。一是史书所记载的被张贵人用被子捂死;二是司马道子父子及王宝国害死;三是确实于睡梦中“魇崩”。笔者认为,当时太后李陵容尚在,她的天子儿子突然死亡怎么可能不去查问,审问天子身边的人,其弟司马道子哪怕做样子也要问上一问,所以史书所记的第一种可能性不大;第二种所论吕思勉教授提出,唯有两子相残太后才可能不加追究,所以存在可能性;笔者倾向于“魇崩”,长期酒色过度,心梗或脑梗发作也是存在可能的。真像已逝,只能依据史书所写作为定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